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详情
当前快看:东平:锦绣山水绘就文化华章

大众日报   2023-05-27 01:37:24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东平县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叠加机遇,坚定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绿色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旅游康养、深绿发展”的文化振兴之路,先后打造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7家,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4处,获得千年古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集聚要素,文化产业发展结硕果。投资1.2 亿元,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大宋不夜城,打破传统思路,推出长期“0门票模式”,开园即引爆消费市场。完成东平湖景区亮化工程,推进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星空露营基地等文旅项目,将环湖景区串珠成链,打造“大宋不夜城、浪漫夜东平”文化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到东平“过夜游”“深度游”。相关工作多次登上央视、新华社、《大众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权威媒体,东平经验在全省旅发大会上被省长推介。相关短视频不断冲上各大平台热点榜、同城榜、打卡榜,东平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一季度,全县共接待游客29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7.1%、430.16%,旅游产业强势复苏。按照“文化+体育”模式,先后举办行走大运河、环湖马拉松、国际龙舟赛、华东钓鱼大赛等赛事活动13 场次,集中展示端鼓腔、东平渔鼓、鱼鹰捕鱼等演艺节目,以景引赛、以文融旅,年吸引参赛人数过万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沿黄环湖打造省级旅游强镇10 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0个、省农业旅游示范点10 个,2 个乡镇入选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培育单位名单,培植民宿、露营、研学等新业态,带动万余名群众吃上“旅游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2022年营业收入增幅位于泰安市第一名,成为县域内的重要支柱产业。

扎根群众,文化事业惠民赢口碑。东平县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全县1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站水平,71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2022年群众文体满意度进入在全省上升11个位次,上升幅度位居泰安市第一名。主题活动丰富多彩,东平县县委宣传部、文联、文旅局等部门每年推出广场舞展演、少儿才艺展演、戏曲票友擂台赛、摄影艺术作品展、书画家送文艺下乡、广场电影放映等各类主题文化活动400余场。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去年以来开展“全民阅读正当时·书润乡村向未来”主题阅读100余场,举办“全民阅读 书香东平”阅读推广活动50余场,更新农家书屋124家,建成城乡书房8家,进一步构建城乡居民十分钟阅读圈。非遗保护传承有力。去年以来,18个项目入选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2项县级非遗项目入选泰安市第十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建设31处县级非遗工坊,数量为泰安市第一名。小品《彩礼》荣获山东省群众小戏小剧二等奖,征集170余部“奋进东平 奋斗有我”文艺作品,组织县内优秀演出团体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工作演出200余场次。截至目前,在全市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平台排名第一。

活化利用,文物保护工作有生机。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各项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把文物保护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强化措施保障。县政府每年列出文物专项经费预算50万元、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50万元,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先后制定出台《东平县文物保护工作意见》《东平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东平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是山东省内第一个县级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走在了全省前列。新组建的东平县文物保护中心,人员编制55名,有力增强文物保护的人才保障。完成全国革命文物资源大数据库补充,公布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申报市级第六批文保单位11处;开展全县文物普查,新登记珍贵文物100余件;全省石窟寺保护、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现场会、田野考古培训会在东平召开,东平文物保护的创新做法得到省市主管部门高度评价。(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顾泉岚 张涛 报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