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校长彭志科
2021、2022两年,宁夏大学共引进与培育博士210名,博士总量达到1014名,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由32%增至55%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0年,宁夏大学的企业科研合同经费不到2000万元,而2022年增长到6810.6万元,是两年前的三倍多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艾福梅 卢鹰
宁夏大学与所在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同龄。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5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来到宁夏银川,一锹一镐,一砖一瓦,开启了宁夏大学的办学历程,淬炼出“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沙枣树精神”。
六十余年来,这个西部边陲人才摇篮不断发展壮大,累计向社会输送23万名各类人才;同时,科技创新与战略需求精准对接,驰而不息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新征程上,作为扎根西部的“双一流”和“部区合建”高校,宁夏大学如何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战略?又如何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等方面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宁夏大学校长彭志科。
筑巢引凤潜心育苗 打造人才创新高地
《瞭望》:宁夏大学在引才、聚才方面有哪些突破性举措?目前教师队伍状况如何?
彭志科:宁夏大学地处西北,人才缺失一度成为困扰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2019年,宁夏大学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人才强校”的长期战略,以期在新形势下通过人才引育谋得发展先机,取得发展突破。
构建了全方位引才稳才的精准支持机制。紧密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建设高水平学科需求,先后实施人才队伍建设531计划、“贺兰山学者”岗位特聘计划等多个专项人才计划,一方面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探索“候鸟”式高端人才“共用”新模式;另一方面在本校培养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做到扬长补短培养人才、扬长避短使用人才、扬长容短保护人才。
加大优秀青年人才支持力度。修订职称评审办法,对新引进博士教学工作量和服务工作量等要求进行调整,落实优秀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实施意见,实施准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制度,青年教师直接认定为硕士生导师,并优先保证研究生招生指标,特别优秀者直接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并在科研支持与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倾斜。
近年来,学校每年用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经费超过1亿元。目前,学校入选各类国家和省部级人才项目的教师达到230余人,占专任教师的14%左右。仅2021、2022两年就共引进与培育博士210名,博士总量达到1014名,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由32%增至55%,教师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瞭望》:在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上,宁夏大学有什么好做法?
彭志科:近几年,学校在打造人才环境和激发人才活力方面确实做出了突破性改革,努力让每一位人才都在宁夏大学找到梦想的舞台、事业的平台、生活的港湾,努力创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要人才创新高地。
动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不给人才贴“永久牌”标签,在全区首次实施“能进能退”岗位聘任机制,对全校2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竞聘上岗,268人从不同岗位跨级竞聘到高级岗位,45人降级聘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总量控制、分类分层、择优竞争为原则,构建了高教、研究、教辅及其他四大系列,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思政课教师型等11个类别的职称评审体系。强调不拘一格选人才,对在某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人才,不受评审时间和基本条件限制,弱化数量要求,强化重大贡献和工作业绩。实施“学科—平台—项目—人才—团队”一体化发展战略,每个学院布局一个创新平台,引进一批创新人才,构建一个创新团队,实施一批创新项目。
通过探索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队伍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即争先进位的人多了、躺平坐等的人少了,开拓创新的人多了、四平八稳的人少了,本领恐慌的人多了、自命不凡的人少了。
学科交叉 校企协同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瞭望》:宁夏大学在推动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急需高层次人才、基础研究人才方面有什么动作?
彭志科:2022年7月1日,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生态环境学院、材料与新能源学院揭牌成立。这是宁夏大学办学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宁夏大学结束了科研单位独立设置的历史,迎来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融为一体的新阶段。十几天后,我们又整合文化旅游学院、商学院、智能工程与技术学院等学科专业和资源,组建前沿交叉学院,我担任首任院长,期望借此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
今年,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学部制改革,组建农林与生态学部、生命与食品学部、前沿科学与技术学部等9大学部,调整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物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建筑学院等8个学院,优化配置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具体落实到学生层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卓越、基础拔尖人才的需求,宁夏大学一方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培养班,设置了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卓越新闻、卓越法治等“卓越班”,着力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另一方面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设置数、理、化、生等基础拔尖人才培养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制以及“3+1”互派访学机制,同时在学位点规划和招生计划分配中向基础学科和急需紧缺专业倾斜。
供给侧改革要做“加法”,更要做“减法”。宁夏大学出台了《专业预警及动态调整实施方案》,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预警动态调整,撤销2个专业、停招4个专业、隔年招生3个专业、4个专业减少招生名额,有效提升了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瞭望》:宁夏大学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有什么特点?
彭志科: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学校和企业立足自身实际,着眼各自需求搭建的合作共育人才平台。不满足于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传统产教融合方式,围绕宁夏特色产业,学校谋划建设了枸杞、葡萄与葡萄酒、奶业、文化旅游、地理信息五个现代产业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的成立是新形势下校企共同发展的大势所趋,有利于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宁夏大学校园(2021年6月摄) 宁夏大学供图
与地方共生 与产业共荣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瞭望》:宁夏大学在服务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哪些创新做法?
彭志科:服务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既是自治区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强大助力。
比如,位于宁夏中东部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真问题的方向和输出研究成果的应用场,其每年的GDP占宁夏回族自治区GDP的30%多,是一个真问题的输出方和前沿技术的策源地。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期间,我平均一个月要去那里调研一次。
2022年2月,学校正式与宁东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围绕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重点领域,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坚、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人才培养与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
学校还与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等五市建立合作机制,以点带面,构建“5+N”校企/校地合作大格局,全方位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拓展科技合作渠道,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我们还与自治区企业加强科技合作,鼓励企业将研究院、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在学校,成立校企/校地创新联合体,企业选派科技人员到宁夏大学与我校科研人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学校为他们提供科研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设备等多方面支持,还为长期驻校人员提供住宿、食堂用餐、图书资源等服务,协调进驻人员子女入托、中小学入学等事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已批准建设宁夏大学—贝利特化学氰胺衍生物联合实验室、宁夏大学—宁夏保隆科技联合实验室等多家校企创新联合体,努力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学校正积极推动建设“区域创新中心”,以期进一步强化宁夏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现代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宁夏大学资源禀赋和优势力量,努力形成创新能力突出、形态多样、定位清晰的科技创新主体,为自治区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为贯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我们专门设立成果转化与奖励办公室,搭建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培育专业技术经理人。2022年,“煤及危险废物高温热转化气化系列专利”技术单笔签约转让金额达1100万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一系列努力后,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2020年学校的企业科研合同经费不到2000万元,而2022年增长到6810.6万元,是两年前的三倍多。
《瞭望》:如何把宁夏大学打造成更具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彭志科:近年来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去年更是实现了科研立项和到账经费双双3亿元的历史性突破,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宁夏大学在科技创新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如:关键核心技术还不能自主,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还比较薄弱;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能力还不够高,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能力还不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够高,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缺乏。
打造更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我们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邀请学术大家、学术名师为全校师生举办学术讲座,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培植学术氛围。
其次持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围绕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建设基础科学研究中心,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类人才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实施长周期、低频次考核,让科研人才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实现更多“从0到1”的开创性突破。
再次在学科交叉上蓄力,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继续加强“双一流”学科建设,使前沿研究更加深入,应用研究更加对接产业。牵头联合自治区内外高校及有关部门筹建宁夏超算中心、宁夏大数据研究院、宁夏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等,促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解决行业共性及“卡脖子”问题。
最后进一步完善优化校内教学科研组织模式。通过学部制和书院制改革,打造形成以学院为“中心体”、书院和学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治理格局,学部致力于为学院提供全方位的行政服务保障,书院为学生提供“一站式”事务服务和精细化思想教育管理,学院专注于人才培养、师资引育、专业与学位点建设及学科与科研平台建设,形成有组织的教学和有组织的科研模式,激发办学活力。■